- · 《城市建筑》期刊栏目设[04/09]
- · 城市建筑版面费是多少[04/09]
- · 《城市建筑》投稿方式[04/09]
读城丨在成都,什么样的建筑能“活”成历史?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从概念上来说,历史建筑是经政府确定并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,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、构筑物。 从特色上来看,“一方面,成都的
从概念上来说,历史建筑是经政府确定并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,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、构筑物。
从特色上来看,“一方面,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,历史建筑类型多,分布广;另一方面,成都人热爱生活,所以历史建筑中能够窥见成都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活的缩影。”作为成都市历史建筑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之一,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说。他从2013年就开始参与第一批历史建筑的评审,每批次的评审都没有缺席过。
也就是说,前置条件就是“年份”。对于大多数历史建筑而言,首先得“活”过50岁。
这些建筑各有风貌与典故,它们皆被纳入了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之中,更构成了城市文脉重要的传承载体。
红星新闻:我们当代的建筑,会“活”成历史建筑吗?
这些用建筑艺术的逻辑被重塑或重组的“石头”们,“活”在城市里,逐渐就成为了城市记忆的见证者,连接着城市的当下与过去。
原则上来说,每一处历史建筑在评定之后,都会被划定保护红线和利用范围。利用范围肯定都是针对建筑自身艺术特色、功能特点等,希望能发挥建筑的人文和功能双重价值。比如说成都有许多历史建筑是校园里的教育建筑,必然不可能将其利用为酒店、民宿。
成都市历史建筑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、
四川大学志德堂 红星新闻记者 陶轲 摄
成都的历史建筑都有哪些类型?
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,就该如此。我曾在上海看到一处历史建筑,一半用来做茶文化的博物馆,一半用来做电视台的名人会客厅,它的利用就很能给人启示。其实,成都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也一直在创新。位于太古里的广东会馆,不仅保护得很好,还赋予了太古里的业态以新的生命力。
361处,20批,这是截至目前的数据。
许多成都人走在自己熟悉的街道上,看着伴随自己成长的建筑、街景,经常会恍然发现:咦!原来这里也挂起了历史建筑的牌子!
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:
成都这些历史建筑资源是非常丰富的,并且历史是流动的,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还在不断诞生。需要我们去做的,是如何进一步挖掘、发现、保护,不让这些宝贵的历史建筑被忽略。
肖平: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这座图书馆(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),未来就极有可能会成为历史建筑。它是今年4月开馆的,人气很高,不仅有着较高的建筑艺术、美学价值、人文价值,更重要的是,它反映了当下城市对公共服务、优质服务的供给,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这样一个时代信息。
“所以,并不仅仅是雕梁画栋才有价值。”在肖平看来,成都的历史建筑资源仍旧庞大,只要撒网搜集,悉心挖掘,总能挖掘出有价值、有惊喜的历史建筑。
以上的各类建筑,要符合建成时间五十年以上,那么经严格的评审认定后,就可纳入名录。
比如灯光球场,位于成华二仙桥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内,修建于1979年。虽尚不足“50岁”,但灯光球场却作为工业遗址被纳入了名录。
其实,根据成都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的统计,从目前名录中的361处建筑来看,数量最庞大的类型,是“宅第民居”,目前有131处之多。
日益增加的数据,是赋有多元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资源被不断挖掘出炉的体现。而另一方面,这也让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们,更能感知历史,感知文脉。因为这些历史建筑就在人们身边,在转角处,在巷子前。
我的建议是,普查的同时,要进一步发动广大市民群众,广泛征集资源线索。同时,还可扩大与摄影、收藏等民间机构组织合作,拓宽渠道。
然而成都,还有多少历史建筑尚待被挖掘?
还有多少历史建筑尚待挖掘?
肖平:当然最好的保护就是利用。其实让文脉从容流淌,重要的是让历史活在当下。
四川大学志德堂作为当年华西协合大学建筑群中的代表作之一,建成于1915年;
红星新闻:那么这些建筑如何被活化利用呢?
自2013年起,成都先后公布了20批次历史建筑保护名录,累计已有361处建筑入围。
还有赫赫有名的锦江宾馆,是成都籍中国建筑大师徐尚志的代表作,早已被纳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,建于1958年……
文章来源:《城市建筑》 网址: http://www.csjzqk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1/122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