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城市建筑》期刊栏目设[04/09]
- · 城市建筑版面费是多少[04/09]
- · 《城市建筑》投稿方式[04/09]
读城|建筑何以让城市文脉从容流淌?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钱方: 不会。城市和建筑作为人文空间符号的表意系统,每一个建筑在城市环境中都有其特定指代身份,建筑作为系统中的部分是要分清楚“主角”和“配角”的,并不是每个建筑都适
钱方:不会。城市和建筑作为人文空间符号的表意系统,每一个建筑在城市环境中都有其特定指代身份,建筑作为系统中的部分是要分清楚“主角”和“配角”的,并不是每个建筑都适合当主角。
红星新闻:那么对于老城区的建筑而言,是新建的难度更大,还是改建的难度更大?
所有建筑都是多元约束条件下的产物,只是改建的限制远大于新建,不是说想改成什么就能改成什么样。从经济成本上来说,改造的成本也比新建更高,但即便如此,依然要坚持既存建筑的留和改,因城市建筑文脉的传承和延续是无价的。
▲天府国际金融中心双子塔
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王垚 图片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提供
城市更新中,对既存建筑考证式的保留和审慎的拆除是必要的,它是文化价值的体现。
近日,红星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、中国建筑学会理事,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钱方。
▲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
新建建筑的设计一般不需要用到实体,只需要在电脑模型和图纸上开展工作,设计图纸或模型修改起来相对容易,且代价低。但改造老建筑,就要受到既存建筑实体空间、实体结构、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及其需求、经济性、相关安全规范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。
像山像云,建筑恰似在表达城市的浪漫与从容。而形形色色、不同年岁的建筑生长于城市里,就构成了余味无穷的城市“巨著”,它承载了城市的记忆,字里行间透着城市的深度与温度。
对于钱方的“代表作”,成都人不会陌生。大到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、天府软件园F区、天府国际金融城+双子塔、四川省图书馆等等,小到神仙树社区服务中心,都是钱方的作品。
无论什么样的建筑,都可以成为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线索。一座城市有没有文化底蕴,人们能够直观地通过城市中不同时期的建筑来领略。有历史的城市本身也是博物馆,人们可以通过体验感受了解城市历史,那么既存建筑中所包含的诸多信息,便是人们感知的路径。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“干打垒”建筑,经济、便宜、条件差,是极低造价建筑的产物,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知道这样的建筑了。如果留下一些这样的建筑,哪怕是不同年代的老厂房、老民居及历史街区肌理等,给后人聆听历时性建筑语言和历史信息的机会,对城市文脉延续的意义重大。
编辑 柴畅
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应该与周围环境(建筑)进行对话,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,也是一种必要的和谐共生关系需求。有很多人提出做五十年不落后的建筑,要求无条件的标志性,这种认知是有问题的。我们生活的城市,并不需要过多所谓标志性、标新立异的建筑,城市环境更需要一种“和谐的关系”,整体上就像是一个多声部合作的合唱团。如把合唱团里的领(独)唱演员比作标志性建筑,那么都是领唱演员的组合还叫合唱团吗?设想一下城市中每栋建筑物都标新立异,哪有合唱团般的和谐声音?
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有机体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,建筑是见证者,也是推动者。而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,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。
钱方:其实建筑成为地标的相关要素有很多,它可以是视觉层面的,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;它与建造时代和设计者相关,与建筑所处的城市空间维度有关,如建筑处于城市中的某一个空间节点上。
所谓城市地标,即是突出城市背景的一种显性或隐性存在,它是可供审美的视觉形象表达(显性),是有精神内涵的向往之地(隐性),如历史传统街区、某个纪念场所等。地标建筑具备此时、此地、此事文化活动积淀的属性,能够体现或传承城市文脉,能够有态度地反映地域人文特色。
▲钱方
当一个城市节点上规划需要出现标志物时,那么就应该有符合城市自然环境和文化基调的表达。比如位于天府大道旁的成都金融城“双子塔”,它处于垂直于天府大道的东西轴节点上,其标志性特征的出现,拓展了人们对该区域的视觉感知维度,即是这个道理。
▲四川省图书馆
文章来源:《城市建筑》 网址: http://www.csjzqk.cn/zonghexinwen/2022/0704/121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