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城市建筑》期刊栏目设[04/09]
- · 城市建筑版面费是多少[04/09]
- · 《城市建筑》投稿方式[04/09]
读城|建筑何以让城市文脉从容流淌?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那么,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?又是什么样的建筑能够长久发声、被阅读?中国城市逐渐迈入存量时代的当下,新建筑与旧建筑的关系又将如何被诠释?
那么,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建筑?又是什么样的建筑能够长久发声、被阅读?中国城市逐渐迈入存量时代的当下,新建筑与旧建筑的关系又将如何被诠释?
当然,建筑的长久特质,是需要靠时间来检验的。每一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存留得更长久。就我的认知而言,建筑的长久存在,要有物质条件的支撑和精神归属的依托作为基础,同时要做到技术与艺术应用层面的经典。一座建筑越是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基调合拍,包容多元审美价值交集,就越能够被更多人认可、欣赏和接受。基于物质条件支撑和精神归属依托为基础的经典建筑,人们舍不得拆并坚持在用,岂不长久?
红星新闻:城市中有漂亮的建筑,也有平平无奇的建筑。时光越久远,一些不漂亮的建筑就越显沧桑。当前,更多城市主张以“留改建”的模式推进城市更新,坚决抵制大拆大建。那么不漂亮的老建筑,拥有怎样的价值呢?
红星新闻:如果每座建筑都做成特色性、标志性的,会让城市的文化表达更丰富吗?
钱方: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,传统的城镇发展过程是历时性的,而非共时性的。它们大多经历了城市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和兴衰,渐渐形成了现在的样子。文化发展的历时性特征,决定了共时性行为难以完成其积淀的厚度。那么对于新区建设如何做好文化表达,我的观点是循序渐进,不要一蹴而就,先尊重自然环境,满足城市和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,尽量留白,用历时性的优胜劣汰打磨。
红星新闻:什么样的建筑能够“长长久久”地作为城市地标而存在??
对于城市中大多数的底景建筑来讲,需要的是承担好城市的功能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不喧宾夺主。
钱方:类比语言,一个单词如果不与其他词语产生关联的话,就形不成一句完整的句子,更形不成一篇完整的文章。城市如一篇文章,其文脉也是如此。任何时代的建筑,漂亮也好、平凡也罢,都是一个时代印记的语言(词语),只有保留其特征性的部分(词语),接续相邻时代的关联,才能完整呈现城市的总体意义,包容城市每个时代的建筑语言,才有城市文脉的从容流淌。
其实成都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方面很具有代表性。成都骨子里的包容,决定了成都对传统多元文化的保有与热爱,同时对新文化现象的高接受度。这种氛围会让成都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,诞生众多创新思路,更好地把城市文化的过去延续到未来。
钱方:通常情况下,改建的难度比新建的难度要大得多。
似是年轮,建筑既雕刻时光,又表达态度。以成都为例,不少生动的地标建筑近期亮相——成都自然博物馆,形似雪山,致敬蜀地峰峦;成都东部新区知也书馆,貌似行云,如同漂浮在公园上空的云朵。
红星新闻:城市新区怎样通过建筑做好文化表达?
在他看来,一座建筑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基调越是合拍,就越具备能够“长长久久”的条件。
▲天府科技园F区(菁蓉汇)
文章来源:《城市建筑》 网址: http://www.csjzqk.cn/zonghexinwen/2022/0704/1214.html